返回首页

触网破圈儿!一把鸡毛掸子“掸”出河北滦南小村致富路

来源:河北新闻网

“朋友们,我家乡的鸡毛掸子,不光制作精良,而且历史悠久,买回家去,既可以当工具又能当工艺品摆件……”在河北省滦南县姚王庄镇,有个“网红村支书”,经常在网络直播平台“带货”,号召广大网友选购其家乡的鸡毛掸子。


(资料图)

他就是张麻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文豪。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,张麻湾村的鸡毛掸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,月加工量从最初的几十把已经达到了目前的2000余把。”刘文豪说,从制作工艺几近失传,到如今销售形势火热,该村鸡毛掸子触网后,为小村庄“掸”出村民持续增收的致富路。

图为刘文豪检查鸡毛掸子产品质量。

据了解,张麻湾村制作鸡毛掸子的历史非常悠久,可追溯到明朝中期。因工艺考究、制作精良,“张麻湾鸡毛掸子”曾在北方市场上很有名气。“以前,每年秋后农闲季节,我们就开始在家里扎制鸡毛掸子,然后到本地及周边集市上卖。那时候,一把鸡毛掸子虽然才卖一块钱,对村民来讲却是笔可观的收入。”据村里老手艺人介绍,上世纪90年代末,随着时代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,鸡毛掸子逐渐淡出了村民们的视野。

“张麻湾鸡毛掸子”如何被重新挖掘出来?这源于刘文豪的一次“直播带货”。

刘文豪今年35岁,头脑灵活、思想活跃,大学毕业后开始自主创业,小有成就后返乡开始二次创业。2020年,刘文豪引进20余个蔬菜新品种进行试种,管理起了滦南县第一座蔬菜博物馆,并通过网络直播间进行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和销售。

图为河北省滦南县姚王庄镇张麻湾村老手艺人扎制鸡毛掸子。

“去年一次直播时,我向网友们介绍了村里的鸡毛掸子后,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,也激发了我的灵感。”刘文豪说,扎鸡毛掸子是张麻湾值得骄傲的老手艺,凝结着祖辈的智慧,蕴含着特色民俗,这样的文化基因必须保护传承、发扬光大。

说干就干。为寻找鸡毛,刘文豪一家家走访养鸡场、屠宰场,找原料、订鸡毛。“去年入冬以后,我跟多个宰鸡店铺达成了稳定的供货协议。”刘文豪说,为了收购品质较好的鸡毛,必须亲自验货,既看鸡毛的成色,又看柔顺程度,一点也不能含糊。

为了改进鸡毛掸子扎制技术,刘文豪有空就钻进网络里,不断查找资料、积累知识,并陆续从外地购置各种鸡毛掸子,一一拆解,认真研究,“偷学”扎制技术和窍门。

刘文豪的认真执着打动了乡亲们。老党员刘继善和村妇女主任张晓萍都会扎鸡毛掸子,他们先后发动了村里10多个老手艺人“出山”;大学生刘昭仪在网上开设了公众号、开通了直播间,大力宣传“张麻湾鸡毛掸子”……

“如今人们对鸡毛掸子的需求,绝不是除尘工具这么简单,还有一种怀旧情怀和对艺术的追求。”在刘文豪看来,鸡毛掸子的出路就是要把文化传承与工艺创新结合起来,让它从生活用具变成工艺品、装饰品甚至奢侈品。

于是,刘文豪开始潜心研究鸡毛掸子制作工艺,村里的老手艺人刘会英和刘勤不断提出加工建议和意见……如今“张麻湾鸡毛掸子”的款式,已经从过去的几种发展为30余种,制作用料也从单纯的鸡毛,拓展为鸵鸟、孔雀等禽类羽毛。同时,掸竿原料从竹子变为黑檀、紫檀等上品佳木,并运用激光塑形、刻字等技术,实现私人订制。

图为品相精美的“张麻湾鸡毛掸子”。

鸡毛掸子在张麻湾村恢复火热,更加点燃了老手艺人的积极性。挑选鸡毛、绑扎、穿线、固定……75岁的老手艺人刘会英边扎鸡毛掸子边说:“现在我们加工一把鸡毛掸子能有十几元到百余元的报酬,锻炼了身体还有了收入,真是一举两得。”

刘文豪同样没有停下脚步。“我为‘张麻湾鸡毛掸子’注册了商标,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但这并不是终点。”刘文豪说,下一步,他还打算开办一个加工厂,把村里人全都组织起来,让“张麻湾鸡毛掸子”越扎越漂亮,让张麻湾村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。(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 通讯员张杰 李雪松)

标签: